今天早上多謝朋友引薦,去拜訪了一位營建業董事長
選地要多個機會成本去比較,桃園 100 坪可能新店 70-80,哪個好?
建好了要賣給誰?附近都一坪 20,某建商在這區推了一坪 40,它在想什麼?擺明不是要賣給原本住這裡的人
要賣更高需要好的行銷,代銷公司要怎樣去包裝這個產品?代銷公司有沒有辦法挑戰營建公司的品質,提出更好的想法?
在地建商有優勢,多年在某一區耕耘,有地釋出就慢慢收,別人也會主動找上門來賣地
勝出的關鍵一是 data 二是想法。Data 只能自己去建,董事長說商業雜誌多看,我們平常沒看住展這不 ok。要細到這一區房價大概多少,哪些建商拿了哪些地、要推怎樣的房,連哪些住戶最近想賣房都要知道,這樣一旦出現一個不合理的低價收購機會才能馬上反應
然後多去看房。例如假日晚上去淡水看點燈率、去展場看都是哪些人在看房,他們都開哪些車來...董事長說這個 sense 不是一下子就會有,要長期累積
另一個董事長推薦的活動是看展覽,各種展覽都去看。可以看出董事長展現積極的學習性,他最怕的領域就逼自己去學,他說學不會的才能進步、掌聲不會使人成長。接觸不同領域也常常能把獲得的知識回饋給自己熟悉的領域
PS.拿到波克夏 credential 了!今年的好漂亮!
那天威宇問我怎麼又想去奧馬哈。我說喜歡那個氣氛。還有一個原因是,去那邊好像是去開一場世界同學會,我現在約了在北京認識的朋友還有香港的網友,這次排隊希望能混進去 Himalaya 那團,跟他們一起排隊聊聊
我想未來如果有時間、預算充分的話希望能常常去